很久没有写类似影评的日志了,这次的奥斯卡就像近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一下,让人唏嘘万千。一部优秀的作品,不需要奖项来作为陪衬,而永远的在观影者脑海中挥之不去。《Schindler’s List》、《Citizen Kane》、《Singin’ in the Rain》、《The Graduate》、《The Choir Boys》、《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Dead Poets Society》、《Scent of a Woman》…… 如此这样的影片还有很多,它的存在是电影的一种永恒,而奖项的有无只是一种陪衬罢了。换句话说,这些影片不需要任务奖项来证明其价值,在之后的岁月中,这些影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人们无数次的重温,无数次的为了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结局落泪。一代又一代人,从家长到孩子,从老师到学生,这些作品的生命在一直一直的延续。

《Twelve Years a Slave》,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在宝宝的哭闹声中总算看完了。还记得David Franzoni编剧名为《Amistad》的同题材电影,导演借用《Schindler’s List》的纪实手法,艺术地再现了一场举世闻名的黑奴起义。与之相比《Twelve Years a Slave》少了些许愤怒与沉重,追求自由的主题呼之欲出:独立的生命体在极端的大环境下不仅仅生存(survive),还要生活(live)下去的思考。

从奥斯卡经典影片开始,就渐渐的喜欢上长镜头和特写。影片使用这些拍摄手法来静止时间,让我们在主角所罗门的眼睛中看到十二年的岁月变迁。这是一部节奏感把控十分优秀的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留给了观影者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在谢幕的时候使人感慨万千。有些人说,影片太过于追求细节,从而忽略了“十二年”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时间作为本片最沉痛的枷锁,因缺乏了外部世事变迁与内部(影片中被奴役的生活)相互参照的关系,而成为了影片的一大遗憾。但我认为不然,正因为细节的勾勒,大家才没有感觉到时光的流失,然而十二年,就如白驹过隙那样,变得如此残酷。所罗门亲吻自己的孙子的情景,让人看了如此的心碎。

导演Steve McQueen发表获奖感言:“我这里有一份长长的名单,希望大家谅解我的无聊。感谢学院奖,感谢影片所有的工作人员和演员。感谢皮特,感谢整个团队。感谢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人。所罗门的故事告诉所有人,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有尊严地活着。我要把这个奖献给所有为废除奴隶制而战的人,献给如今世界上依然存在的2100万未能从奴隶制当中解脱出来的人们。”

向Solomon Northup致敬,这部诠释自由和救赎的电影荣获殊荣自然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