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cn.org首页w3cn.org首页w3cn.org首页翔立于德意志兰的天空

Date:2th~14th May 2005
Lands:德意志兰(Deutschland),卢森堡,荷兰,法国,比利时
Group: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师生40人
Last Destination:Walther-Rath
enau 高级中学
My reception family:Dominic,Verera,Franz,Duoabele
Plan:
2th 早上5点出发前往上海浦东机场乘坐11点10分的CA935航班前往OA法兰克福,到达后前往科隆。
3th 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参观风车村,木鞋加工厂。住阿姆斯特丹市郊。
4th 前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游览市政厅广场,尿童,原子球塔外景,滑铁卢古战场。住布鲁塞尔市郊。
5th 上午前往巴黎,游览凡尔塞宫。下午游览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住巴黎市郊。
6th 上午游览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里舍大街,凯旋门。下午前往卢森堡,游览大峡谷。住德国特里尔。
7th 上午前往海得堡,游览大城堡。下午前往施韦因福特,学生入住德国家庭。
8th 德国接待家庭安排活动。
9th 上午:德国学校欢迎仪式,参观城市展览馆。下午:参观艺术展览,自由活动。住德国家庭。
10th 上午:参观学校天文台,学习欧洲艺术。下午:打高尔夫,自由活动。住德国家庭。
11th 上午:听德国历史与政治讲座,市长接见。下午:现场观看中德U-20青年队比赛。住德国家庭。
12th 上午:游览沃尔淄堡(Wuerzburg)。 下午:参观FAG工厂。住德国家庭。
13th 上午:与德国学生一同上课,中德学生足球(排球)比赛。下午:文艺晚会,告别仪式。住德国家庭。
14th 上午德国家庭安排活动,下午前往OA法兰克福乘CA936回国。
15th 中午十二点到上海浦东机场。END~

2007秋,育华园,迟到两年的合影

德国学校校园留影

法国留影

沃尔淄堡高尔夫球场留影

 

高二暑假补课结束的这段日子里,终于有时间静静的坐下来,慢慢的咀嚼两个月前短暂的邂逅。六月的会考和期末考冲淡了许多记忆,看着先前匆忙写下的日记与那些纪念品,还有手机中关于这次旅行的短信,不知从何下笔。拿起笔,感觉手好沉。德意志兰之行的经历在脑海中现在只有一片空白。然后是模糊的双眼,被泪水打湿的日记本。现在的一切仿佛变的不完整。努力的寻觅只能在脑海中拣回一块块记忆的碎片。更多的是不知道泪水为何而流。或许只是德意志兰绿色的黑森林,蔚蓝的天空,还有他们留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笑容。也许是为自己,一个迷途少年的梦。一个关于爱,关于友情,关于长大的故事。

去年的十一月,我报名参与了学校接待德国Walther-Rathenau高级中学来访学生的活动。记得那天晚上他们的航班晚点,一直到十点才到达学校。我接待的学生叫Dominic,中文直译多米(尼)克。开始总是忘记他的名字怎么读,最后翻译成英语:Many Rice(kilo)Gram。后来他发现我这么记他的名字,每次我叫他的时候他总是开玩笑的抢在我前面说他的名字是Many Rice(kilo)Gram。弄的我爸妈莫名其妙的:德国人的名字比俄国人还长。

他们的行程大约十天,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和艺术节,以及参观城市与游览西湖。运动会上这个看起来腼腆的男生得了一金一铜,因为没有合适的鞋跑步,脚上磨出了好多水泡。于是我带他去买鞋,可问题是46码的脚想在中国买到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每走进一家店,只要我一报出鞋码,店员都带着诧异的表情看着我。于是我伸手指指尴尬的站在店门口的Dominic。结果还算令人满意,在银泰我们买到一双一个老外定做的又没有来取货的旅游鞋。第二天早饭的时候他问我:脚大有错吗?我无言。

左撇子写字在中国本来就很罕见,可Dominic不仅用左手写字,还在家里苦练成了左手用筷子。在他还没有来的时候,妈妈考虑到他可能不会用筷子,去买了刀叉。大家看到他用左手使筷子如此熟练都感到很惊讶。我问他怎么用筷子这么熟练。他告诉我练了好几个月。这使我又一次感受到德国人的那种严谨与谦逊。

Domonic很喜欢中文,见到我就让我听他说“中国人”三个字,而且发音很标准。但有一次看到“大众”二字时,他问我这个词的意思是不是:three big men。弄的我一头雾水,最后才明白“众”由三个“人”组成,他只认识其中“大”和“人”两个字,所以就是three big men。后来他说有机会要来好好学这个门有趣的语言。

Dominic的女朋友叫Kate,开朗的金发女生。我经常和他们开玩笑:“你们的婚礼要来中国举行哦。”然后他们两个都傻傻的对我笑。记得那天闲聊时Kate和我谈论关于爱情与友情的话题,看的出她当时很认真。我只是告诉她或许东方人与他们的思想真的许多隔阂。有些事彼此真的无法理解。最后她总结出了:只要幸福就好。

去年的记忆变的如此模糊,再也记不起他们行程的全部内容。只有几个细节还不时的回味,然后是会心的一笑。早上爸爸送我们去上学,晚上一起回家,我们还去了十里郎当与九溪源。他说好想带一棵茶树种在家里的后院中。最后在文艺演出上,他们唱了那首《My Bonnie Lies Over The Ocean》。临走时,Dominic让我记录下这次旅行,还说在德国的家里等我。最后我们在一块横幅上签名留念。

离开的那天早上,我送他去学校集合。我帮他一起提着那个超大的皮箱,大家彼此的话都变少了。在他们踏上车的那一瞬间,我听到身边的同学在轻轻啜泣。我没有回头,却清楚的听到Dominic与Kate和我道别的声音。回到家里又习惯的对着空荡的房间喊Dominic的名字,空气里还弥漫着他用的那款浓浓的香水味。此时泪水才流下来,却不知为谁而流。

他们的中国之行就这么结束了,平淡中带着浓浓的醉意。整理着烦乱的思绪时,感觉仿佛只是短暂的邂逅,却又象永恒的记忆。中国之行就像一只从远方飞来的鸽子,落在我肩上。我为它梳理羽毛。然后,它又悄然的离去,只有我默默的在窗台前与蓝天耳语:它会回来的!每每放学后驻足在空荡的校园里,就仿佛看到Dominic远去的身影,拉着他那个超大的旅行箱,回头笑着对我说:越,别哭……德意志兰会永远等着你的。

那天晚上,我在学校的论坛上发了一个帖子:接待德国学生的进来留言。第二天早上,看到那几十条回帖,泪水滴在键盘上,然后耳边又响起《My Bonnie Lies Over The Ocean》。

年少的时候,许多人心里都隐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我们牢牢的恪守它,也就是保护了一颗脆弱的心灵不被伤害。我的秘密或许正睡在莱茵河畔的七峰山上。今日的这些迟到的文字已经无法完整的记录下这次短暂的旅途。因为在飞机从OA法兰克福起飞的时候,我把许多记忆留给了这片土地,留给了这片土地上我的家中。这样当我再次踏入的时候就可以去寻找自己的脚印,就不会迷路了。因此现在的这些文字只为自己写,给真正的朋友读。不是随感,不只是短暂邂逅的游记,只是繁乱的思绪……CA935沿着第二欧亚大陆桥,飞过天山山脉,乌拉尔河,在十个多小时后平稳的降落在OA法兰克福机场停机坪上。在空中鸟瞰大地,云一朵朵的向身后飘去,渐渐的往低上沉,仿佛就要盖到了小山坡上的屋顶。在它们的怀抱中隐约可见河流的床基与星星点点的森林。伴着阳光的抚慰,绿色的大地托着碧蓝的天空闪着金光。那些河流的流迹或许是我们地球家园千百年来还未愈合的伤痕,静静的等待时间的救赎。

Dominic走后的半年,也就是2005年的初春。我校组织学生回访活动,我欣然报名。在此后的4个月里,顺利的办理了签证。在去上海面签的路上大家紧张的背着此行的行程。但到了领事馆却是几个很轻松的问题。就这样一转眼就到了初夏,我们很快就要出发了。但那时我在考虑放弃,两个月前奶奶的去世让我不知所措。在奶奶的弥留之际,自己都没能在她身边。临行前一天,我来到下苍桥天主堂,静静的坐在那里。奶奶刚刚离开我们,我却这么自私的离开。心中充满了迷茫与空白,想起人生的归宿只是一堆白色的骨灰时,真的感觉上帝在骗我。在生命无限的轮回中邂逅的如此短暂让人寒心。心里明白此行是无奈的,是无奈的接受现实的无尽的悲哀。为什么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真的如此吗!?那天晚上习惯的打开MSN,给小艾发了一条信息:“Ich kam Sie das Land”知道她永远也不会收到。但我还是无数次的欺骗自己。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如果不是德意志兰,不是她魂牵梦萦的故乡,不是我向往的地方,或许在去年的十一月我就不会参加接待来访学生的活动。可此行仿佛没有带回任何自己想寻觅与邂逅的东西。更多的时候是驻足在哲人走过的空地上,还清晰的听到远处的喊声:“德意志兰?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块地方。”然后有人在另一边回答:“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一杯咖啡,加了好多糖。闭目坐在飞机上,想起曾经在那片将要到达的大地上发生的风霜雪雨。Diot,这个古老的词语的真谛是什么?赫尔曼(阿米尼乌斯),还有那场条顿堡森林战役奠定了德意志国家的基础。在五支古日尔曼人经历数个世纪的艰辛后,可怜的德意志兰还是在国土(land)与国家(reich)上分离了。神圣罗马帝国,东法兰克帝国,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直到普鲁士铁血容克的崛起,才平息了四分无裂的帮国之战。圣殿与基督,十字与玫瑰永远的深深扎根在德意志民族的土地上。然而另人失望的是它们并没有净化每一寸天空,之后两次可悲的战争又将它刚刚愈合的伤口揭开。在上个世纪的尾声中,德意志兰终于走向了自己的统一之路。

我起飞了,飞过巨大的城堡,宛转的河流,邂逅了一个又一个凄美的传说:莱茵河的女妖,黑森林的天使。还有那些哲人留给后人深深的思考。想起了从未见面的小艾,真想回到两年前的科隆医院。但自己很清楚,此时的她正在上帝身边注视着我,为我的到来感到高兴。真想找到她的墓碑,哪怕是一只百合与一句祈祷词,带着彼方中国朋友深深的哀悼。这样我也就安心了。在飞机的颠簸中渐渐的进入梦境。在梦中,小艾带着我飞回了那年的科隆,那年的汉堡,在雪白的房间里她安详的带着微笑高贵的离开了这个开满夏花的世界。窗外路边的田野中是一望无垠的黄色花菜。还有乡村公路两旁她最喜欢的个性涂鸦。飞远了,飞过了黑森林,与树丛中掠过的飞鸟一同,迎着晚霞,飞向德意志兰的梦想。

在法兰克福机场,一位姓马的中国导游接待了我们。在离开机场的车上,录下了他说的欢迎词(暂且怎么说):后面几天吧,从今天开始到你们去施万福特之前的这段旅游的行程就由我来和大家风雨同车,让这趟旅游安全圆满的结束。现在打开Quicktime再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感觉对于我们真的意味深长,真的是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乘车去科隆的路上,路过一个小古城林堡,古老诸侯国的国都。听老人们说,一年有几天,德意志兰就由几个诸侯国。第一次看到星星点点的城堡,想到德意志兰那纷华的古朽的岁月。或许格林童话故事里的王子与公主正在城堡的某一角密语,天使正在注视着他们……

下飞机后乘车来到科隆已是傍晚时分。只参观了大教堂的外景,我并没有因此感到遗憾。只是想在莱茵河畔多呆上一会,就再多一会儿。要知道,离开了就不知道何时再回来,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小艾的归宿。最后还是匆忙的离开了科隆。望着莱茵河上荡漾的水波,晚归的白鸽,想与它们一一告别。想与生命中第一次与这座城市短暂的邂逅告别,乌尔苏拉告别,然后再对小艾说上一句晚安。就这样离开了,离记忆中她所提及的彼方越来越远。那时真的想就这样结束此行。暗暗中感觉到此行会变的沉重,变的从此让我无法忘却。

晚上十一点才到住处,由于时差的原因,一直无法入睡。打开手机,一条欢迎来到德国的字样跳入屏幕,就象梦一样,仿佛伴着轻柔的月光,我们无声无息的降临在梦的故乡。打开窗户,寂静的夜色中不时传来黑森林中野性的呼唤。傻傻的自言自语:这里是离小艾最近的地方。然后看见天狼星座的尾巴,仿佛是我们期待的太阳雨。直到早上三点才入睡,但好香,好久没有这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了,但现在才知道那是太珍贵的短暂了。

此后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做了简短的游览。深深的感受到西方世界在阳刚中带着谦逊。数百年前这片上帝与撒旦交战的场所在地中海里孕育出了自信的人民与它们崇高的生活原则。这里没有黄河平原与长江流域那样辽阔沃野,或许这就是中华民族与德意志民族间最根本差别的原由。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也有许多我们该学习的,更有做为炎黄子孙所带有的承重的使命感:“是时候让那里的人们真正的看清不再是曾经的病者的中国。”在此只记录下一些深刻的断章,忘却的是难以启齿的,还有永远不明白的瞬间。

首先来到阿姆斯特丹市郊的风车村。黄昏的原野,静静的风车,盛开的郁金香,挤牛奶的少女……提及这些,人们一定会想到荷兰。这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国家,素有“风车王国”、“郁金香王国”的美称。漫步荷兰的美丽小镇能使你悠然自得,仿佛进入世外桃园。Koninkrijkder Nederlanden,一个向大海要土地的泽国。有一句古语:“上帝创造了人类,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游览风车村只是途经的短暂停留,自己深深的被沼泽风光与随处可见的美丽天鹅所吸引。遗憾的是没有去库肯霍夫和德哈尔城堡,肯德代克(Kinderdijk)还有豪达。在风车村的木鞋加工场里观看现场制作,在风车下留影,还奇迹的发现一棵很像樱花的树,粉红色的舞蹈,在微风中隐藏着蠢蠢欲动的感伤。突然想起北九段的花海,现在不正是花未眠的时候吗?彼岸与泽国都有花海,为什么我的家园没有?又突然想起《菊次郎之夏》,然后望望碧蓝的天空,至少还有记忆能给我慰藉。

阿姆斯特丹街头的问候让我永远挥之不去。与同学在阿姆斯特丹街头散步。许多市民牵着自己的爱犬走在街上。我发现了一只自己最喜欢的犬种拉布拉多。于是跑过去抚摸它洁白的绒毛。它的主人也很友好,一直对我微笑。但突然用日语对我说:“こんにちは”我愣住了。不知该做什么,当时只想让那几秒时间永远停止。回过神来只是本能的说了句:“I am Chinese”然后就回头走开了。离开的时候背后传来一句生硬的中文:“你好”。

告别了风车村,也告别了荷兰,途经鹿特丹(Rotterdam),匆忙的赶往布鲁塞尔。想起这就是第一,第二欧亚大陆桥的终点,港口上还停泊着几艘古老的海盗船,还有立体方块屋(CubicHouse),旧天堂(Oude Haven),能让你钩起些许幻想。

再见,荷兰!

说起比利时,只知道它位于西欧,北连荷兰,东邻德国,东南与卢森堡接壤,南和西南与法国交界,西北隔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其他的知之甚少。

首先来到布鲁塞尔市政厅广场,有着全欧最美丽市政广场之称的大广场(Grand Place)。典型的八世纪到十五世纪弗兰德哥特式建筑。在那个讲究绝对对称的时代,我却发现广场上一座高塔的中线装饰物明显的偏移中轴。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小的错误带来的是生命的代价。那位负责设计高塔的建筑师在高塔竣工后从塔上跳下自杀了。听到这个故事后,我仿佛看见建筑师在广场上指导施工的背影,令我心悸。他是幸福的,在自己的孩子的拥抱中结束了生命的旅程。高塔没有被拆除,这在当时是个奇迹。突然明白他的选择是不忍心看到高塔被拆除,也是迫不得已的。当几百年以后的今天,人们驻足在塔下的时候,更多的是敬畏和惋惜,而没有一点责备。或许有许多事,现在是错的,但在多年以后一定会有人想起,并为之感到苦涩与愧疚。此时望着塔顶布鲁塞尔城的守护神圣米歇尔庄严的雕像,无奈与没落的沧桑被演绎的无比真实。

广场的北方是天鹅咖啡馆,它曾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也是《共产党宣言》创作的地方。对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这里或许可以称之为“圣地”。但在欧洲人眼里,马克思先生只是一位思想家。对于欧洲国家的许多哲人与思想家一样,无论他们对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的贡献有多大,在人们心中都是一样平等的,不会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敌视一位共产主义思想家,更不会有过激的举动。至少康德与马克思的故居一样,不会因为他们都是影响一个时代的巨匠,而对故居大加包装。想来也是,西方社会的人们对个人崇拜与变相的个人崇拜到神化的伟人的那种意识都反映在了上帝身上。暂且这么理解,也或许我是错的。

路过Galeries St. Hubert,希望能给我带来幸运。再向北走,穿过一段碎石小路,在一条名叫“狗街”的转弯处,竖立着上小学就熟记于心的“撒尿小孩”——小于莲。这座铜塑像,被比利时人引以为豪,是独立精神的象征及布鲁塞尔第一公民。塑像高半米左右,坐落在一个约两米高的大理石雕花的台座上,微卷的头发,翘着小鼻子,调皮地微笑,显得十分天真、活泼。人们给他穿上了象征欧盟的衣服,期待危机的平息。还模糊的记得小学时的那些关于于莲的描述,当时是看着拼音读出来的。想想真有趣,没想到在几年后真的站在了尿童的身边,此时还在幻想着未来。

接着来到原子球博物馆。原子球博物馆由9个巨大的金属圆球组成,每个圆球象征一个原子,圆球与连接圆球的粗大钢管构成一个正方体图案。正方体的大小相当于放大了1650亿倍的a铁的正方体晶体结构。圆球直径18米,连接各个球体的钢管每根长26米,直径3米。总重量为2200吨,高102米。建筑意图与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一样,都是为了纪念“万国博览会”(今世界博览会)的召开而建造。很遗憾,我们去时正巧原子球在内部保养,没有进入博物馆内。

当天最后的行程是期待已久的滑铁卢(Waterloo)。1815年的6月18日(又注15日),拿破仑在此与英国威灵顿将军所率的联军激战,战胜者(英国和荷兰)在此立狮子像山丘 (La Butte du Lion),山丘下是拿破仑纪念馆。放眼望去,只是普通的原野。无法想像,一片宁静的田园竟是拿破仑惨败之处。十四万人,十二小时的激战,而现在残留的只有遍野的蒲公英,在微风中打着转。或许还有野紫罗兰忧郁的清香,但却使我想起一种宝贵但早已逝去又略带血腥的激情。在历史课上,老师无数次侃侃而谈拿破仑的故事。他的战绩与爱情甚至他的死亡都带着些许隐秘。当今的思维把他形容为一个畸形社会的衍生物,并证明了个人是不能改变历史的发展。老师还开玩笑的说,历史上如果没有拿破仑,一定也有一个“拿破锅”。没有人知道这句话的份量,就如同哲学可以左右这个世界一样,我们的意识在进步和退化中齐行。又吹来一阵微风,更多的蒲公英随风飘离,到更远的地方,去给那里的人们讲述英雄的神话。

狮子村村口的拿破仑塑像。这位一向高傲自大的法国皇帝,身着戎装,身体略微侧斜,两臂交叉抱胸,两眼直视前方。那神态潇洒自信,俨然一副目空一切的胜利者姿态。许多人已经忘却1815.6.18这个一百八十年前的日子,看着那只用拿破仑军队丢弃的枪炮铸造的狮子,狮像遥望法国方向。许多人认为着只狮子是纪念拿破仑而铸造的,而它的真正成因是为纪念滑铁庐战役时受伤的比荷军指挥官奥伦治王子所建的人工高冢。或许真的是失败把失败者变的崇高。拿破仑虽然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可是他的名字连同他的气概以及他的影响远远地压倒了他的对手,从而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可以说是历史对此役胜者的作弄与不公平吧?

不久前看完了《悲惨世界》,想起雨果曾在此旅居两个月,满怀着对战败者和所有死难者的哀悼与痛惜,以及对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的极大同情,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悲惨世界》。他在书中写道:“滑铁卢是一场头等的战争,却被一个次等的将领胜了去。”但他又写道:“拿破伦这次要获胜,可能吗?我们说不可能。为什么?由于威灵顿的缘故吗?由于布留海尔的缘故吗?都不是。天意使然。”“热气腾腾的血,公墓中人满为患,痛哭流涕的慈母,那些都是有力的控诉。人世间既然已是苦于不胜负荷,冥冥之中,便会有一种神秘的呻吟上达天庭。拿破仑已经在天庭受到控告,他的倾复是注定了的。”每每看到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我们会永远远离战争。但又对此感到遗憾,为什么当人类对某一事物厌倦了以后才会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呢,甚至至今还无动于衷?!

最后在比利时街头有这样一个场景,乞讨者的身份在这里被美好的掩饰去了。或许是我没有发掘本质的东西,但我宁愿这么想。远处街角传来熟悉的乐曲声,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的老艺人坐在拐角处,用他的手风琴弹奏着仿佛遥不可及的天籁。当我们的心飞跃了乌拉尔山,就看见了两种颜色的世界吗?想起杭州街头衣衫褴褛跪倒在行人脚下的乞讨者,又看着这里无际的绿色,不知道是怎么了。一片绿色,还有一片是灰色的心灵天空。

再见,比利时!

五日一早,我们驱车赶往法国。这几天的旅行在紧张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有些疲倦的我们听到法这个字眼都打起了精神。首先来到位于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尔赛镇,游览凡尔赛宫(Chateau de Versailles)。记得小时候在586机上玩过一个叫《凡尔赛之谜》的游戏,在游戏中就经常迷路。今天站在这座以香槟酒和奶油色砖石砌成的庞大宫殿前感到自己特别的渺小。曾经对哥特式建筑情有独钟,现在反而被这华美、铺张、过分考究的洛可可式建筑所倾倒。完全想不到这座宏伟宫殿的前身不过是路易十三用于狩猎的一座小小的城堡。然而更不曾猜到凡尔赛宫是君臣之争的产物。穿行在500多间大殿小厅与处处的金碧辉煌,仿佛自己置身在天上的宫阙。想起所有关与它的故事,从“太阳王”的辉煌到镇压巴黎公社的血腥计划,以及后来统治欧洲的庞大体系的建立。它的存在真的是奢侈而又无奈的艺术结晶与血泪的抗争。

走出宫殿是占地100多万平方公米的宫殿花园。由于行程的安排,没有细心的游览,由大运河、瑞士湖和大小特里亚农宫组成的凡尔赛宫花园是典型的法国式园林艺术的体现,千姿百态的大小雕像或静立在林荫道边。幻想着三个世纪前的夜宴,烛光辉映,如梦如幻。

依依不舍的离开凡尔赛,进入巴黎市区。无论在哪个角度,你都会看见艾菲尔铁塔的身影。在二层平台上鸟瞰巴黎,和谐的都市配着碧蓝的天空。如此和谐的情景却是两种审美观点对抗中胜者的杰作。在把它形容为“空壳蜡烛台”的抗议书中,可以发现莫泊桑,小仲马的签名。但在1889年3月31日下午,法兰西国旗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面有300米高旗杆的国旗的国家,法国国旗在塔顶飘扬,一切反对的声音都黯然失色。或许一切复古的简约与朴素都要在与现代文明发展的美感中做到平衡的妥协。两者只有并存,而没有其中一者的永远胜利。巴黎乃至欧洲的所有现代化都市都很好的遵循了这一原则,古老在保护中与新兴的理念并存。突然想到杭州北山路的改造和许多古民居的拆除,感到害怕。在多年以后孩子会问我们:爷爷奶奶小时候住的地方怎么样的呀?那时我们只能拿出泛黄的相册给他们解释并极力掩盖心中无奈的悲哀。

接着是被导游戏说成“大众妈妈院”的巴黎圣母院(NOTRE-Dame)。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在教堂的外壁上发现了犹太国历代国王的雕塑,

突然想到锡安主义,又和教堂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心中默默的向上帝祈祷保佑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五日恰好是圣灵降临节,院中在举行盛大的主日弥撒(圣餐仪式Formula missae et communionis)。管风琴悠扬的乐声,或许是巴赫的b小调弥撒,由6000根音管反射后变的空洞悲壮。仿佛圣洁的天使在身边起舞。想到魔鬼学中撒旦的第三使徒,不由的打了一个冷战。我们的灵魂真的就那么缥缈吗?看到那些虔诚的跪倒在主教面前的人们,我当时紧紧的握着胸前的十字,在叹息颤抖。原来当我们摆脱了宗教就真的无法延续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因为物质的发展永远比精神要快,这也是神学与哲学可以统治世界的原因吧。正因为我们由许多的不理解与迷茫,才会由太多模糊的定义来约束我们的思想。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新的分化:基督教与共济会的分歧。从此人们再也无法解释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精神世界。

站在教堂的圣坛前想到了那个雨果笔下虚幻的敲钟人和真实的戴高乐将军的葬礼。从文人笔下对自由的向往到自由法国与玫瑰与基督的关系放眼,当你看见花窗前折射的五彩光线时,面对这个人们内心的蔚蓝的世界,我带着一种敬畏的自觉的屈服,曲膝跪拜在主教的脚下……

走出圣母院,才发现后部半圆室东侧已经搭起了脚手架。原来这是二期修复工程。法国人珍爱历史,珍惜历史的遗迹,早在1832年就设立了建筑保护名录。1913年更新的名录上被保护建筑有4万多处,其中三分之一为“历史性建筑”。想到这些,更多的还是感叹。

走在欧洲的街头你会看见在国内看不见的瞬间:一种自由的,野生的呼唤。一位老人站在街头,用古老的语言与自己的小狗“对话”;街心广场上的鸽子一点也不惧怕行人,与我们“并肩”行走,不时的飞上你的肩头来索要食物;一只小松鼠大摇大摆的过马路,司机客气的停车等待,后面没有急促的鸣笛声。特别是在法国,许多动物的墓园,寄托着主人的哀思与追忆。我把这些总结为:基督教精神的渗透与全民意识觉醒的共同产物。

结束了一天的“奔波”,晚上又不知疲倦的乘坐塞纳河的游船。傍晚河畔的景色中,没有星星点点的渔火;没有云外遥山耸翠,江边远水翻银的壮观画面。有的只是绕河晚归的飞燕与游人们陶醉的尖叫,还有那在整点闪亮的艾菲尔铁塔与蒙胧的仿佛垂垂老矣的“大众妈妈院”。站在船头,迎面吹来的河风,仿佛河的甜蜜歌声,还在为月亮,星星献舞……

第二天一早是游览卢浮宫(Louvre)。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个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其中引以自豪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还是由于时间仓促,只是观看了卢浮宫镇宫三宝。与凡尔赛宫的感觉不同,这里被各种艺术与文化修饰的无比融洽。各国的极具价值的艺术品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养和传承。但路过亚洲馆的时候,想到还有许多国宝“遗留”他乡,至今都无力取回。突然感到心中很沉重

游览这里,不得不提及《达芬奇密码》。不得不提到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的法兰西国王,以抗衡哈布斯堡神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赞助绘画和学术活动、改革政治管理等著称。或许就是他,为列昂纳多·达·芬奇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并在传奇的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与多宝贵财富背后的未解之谜。《达芬奇密码》的写作可谓是大胆的尝试。其中有许多明显的不符合宗教观点的断论。许多人开玩笑说丹·布朗是隐修会的大师。又想到老片《卢浮魅影》,仿佛就在此时看见法老的魂灵穿着几千年前的腐朽的法衣滑过卢浮宫的过廊,此时真的感受到世界上所有文化交融中溅射出的火花与伟大文明背后的沉重叹息。

中午时分来到与卢浮宫相邻的香榭里舍大道(Avenuedes Champslysees)。“香榭里舍”,即“乐园”的意思,是从上古的爱琴文明引申出来的,曾经为爱琴文明做出过贡献,创造了克里特文化(Crete)的克里特岛人,把自己的生命视作一次快乐的机会,把埋葬自己的墓地,或死亡时举行的超生仪式叫做“香榭里舍”。巴黎人直接把它当作自己城市的街名,本身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漫步在香榭里舍大道,可以感受到古典与现代、豪华与气派、高雅与华美、显贵与朴实、喧嚣与幽静、人文与自然的魅力。突然想到生命与快乐的机会,真的好佩服那儿的人们。再想想老庄到王渊明“天人合一”的思想,领会到原来文化的发源是一样的,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理解不同罢了。

协和广场(The Obeleek of Luxor)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广场中间竖立了一支23公尺的石柱,石柱自埃及卢索古庙,于十八世纪由埃及盗窃得来的(又说埃及赠送),此方尖石碑上布满埃及文字,已有3000多年历史。广场不远处就是凯旋门,这里是香榭里舍大街的尽头,又是沙佑山丘的最高点。这座拱门是在拿破仑时期1806年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建筑的。根据拿破仑的命令,它被用来纪念法国大军。看到《马赛曲》的浮雕,再此感叹乱世英雄的“覆辙”。

最后在“老佛爷”买了给妈妈的礼物,就结束了法兰西之行。两天很匆忙,或许一个月,一年也无法完全理解法兰西的意义,不仅仅是关于法兰西的色彩,不仅仅只是红白蓝的记忆吧!要用一生去体味。离开时,我在心中为法兰西呼唤:“子午线”属于圣叙尔皮斯,属于法兰西……

这几天的中饭我们吃的是中国餐,这是临行前万万没有想到的。在欧洲几日途径的城市,都有中国餐馆的身影。还记得那些亲切的店名:“海天”“福州酒楼”。每每走进,都会看见国人的笑容。他们大多数是中国移民的后代,而促成大移民的原因竟然是二战。他们的父母被送到前线去做工,就滞留在了这片土地上。通过两代人的不懈劳苦,终于在这里扎下个根,也融入了这里的生活。看着这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面孔,然而用中文竟无法交流,许多移民的后裔不会汉语。每到这时,我们都感到好无奈。

再见,法兰西!

下午途径卢森堡,这个有着“欧洲的绿色心脏”美称的袖珍王国。印象最深的是大峡谷上的鲁道夫大桥。虽然地处大峡谷的卢森堡并不适合建城,然而卢森堡人用自己的智慧建起了这座伟大城市。导游介绍说卢森堡的人极具语言天赋。他们大多数掌握三门以上语言。因为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本来就是多样的。并且个个都很健谈,应该是全欧对外来者最友善的国家。

车进卢森堡市,很快就到了宪法广场(Palace de la Constitution),该广场是为纪念一战中所阵亡的3000名卢森堡士兵而建。当时已是傍晚时分,面对那排黑色的古城墙,斑驳的爬满了藤蔓。深深的感觉此行无处不在呼吸古奥。当历史真的沉睡的时候,只有它们,这些古建筑还在向匆匆的行人讲述关于一个民族的故事。

在这座古城做了短暂的歇息后我们又回到了德意志兰境内,前往特里尔。再见,卢森堡!

欧洲的四国之行在四天中就结束了。还来不及回味,就离开了。在短暂的邂逅中,自己学到了好多课本中学不到的人生哲学。当你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的微小的动作或是一颦一笑,你都会学到些许什么。走在这些国家的大街上,有好多好多我们该去学习的东西。这些事例已经无数次的被国人提及,但我们做的又怎样?

感触最深的是这些饱经战争洗礼的城市,在重检中不忘修复古老的建筑。一座几经夷为平地的老城,重建的图纸竟是初建时的那张。无数次的在老街上看到弹孔的痕迹,人们并没有刻意的去修补它。只是让所有看见的人们勿忘历史。

又进入了德国境内。同学发来的短信:“我们会再回来的!”当时记得我回的短信:“我们是在逃避生活吗?为什么会在这时轻轻的啜泣,是害怕回家吗?还是我们本来就不该来?”这是第一次有想逃避的念头,从那天以后,一切变的慢慢的真切起来。

在摩泽尔河谷的特里尔休息了一晚。因为是休息日,很遗憾马克思故居关闭。第二天一早就赶往去施伟因福特的最后一站海德堡(Heldburg)。游览了城堡,古堡屹立在山丘上,整座城堡是红色砂岩建造的,建于10~11世纪左右,于17世纪時被法国入侵而摧毁变成废墟,至今仍有一大部份维持当时的模样。在城堡的塔楼上眺望河岸边的哲学家小径。林阴道下撒满了银杏的枯黄落叶。不时有行人走过,鞋跟在小路上撩起几片落叶,飘落在內卡河水里。接着达了几个转向远方荡去。还有损毁的城墙是仿佛仍然残留的火药味,想像着这里曾经的战争场面,骑士与领主,冷兵器与火药,还有荣誉与屈辱在脑海里浮现,时而消隐。

在美茵滋导游完成了他的任务,回到了他在当地的家。记得那天在比利时的旅馆里我借用他的手提转DC,随便的聊了起来。他让我看一些照片,我说那是他的女儿和他在希腊的照片。另我惊讶的是他说那是女朋友。看的出那时他的笑容就像孩子一样。当我问起在国外定居的生活是否习惯时,他告诉我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最好不要在这里定居。我或许猜到了为什么,但没有再问下去。一张DC他做了桌面,他说如果来这里学习可以找他帮忙。在心中祝福他,祝福每一个在欧洲漂泊的中国人……

我们的车再次途经法兰克福,在三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Schweinfurt。在车上,拿着地图终于找到了位于巴法利亚西南方被译为施伟因福特的Schweinfurt。当我在车上看见写有“Kreis Schweinfurt”的路标时,我的心反而变的平静了许多。只是突然又想起了小艾,本来是不想去回忆的。至今没有一点消息,每每途径教堂的墓区,都会带来莫名的深深的悲哀。现在这些贫乏的辞藻已经无法去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如一个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孩子,在背后没有一点孤独的声音,而前面又是一片黑暗。

汽车开进市区,一切都不陌生,反而是那么熟悉。这座只有一万五千人口的小城,在过去的历史中曾是帝王的直辖市。去年Dominic来杭州的时候送给我一本介绍Schweinfurt的书。当时翻了好几遍,现在真的置身在这里时,真的有种回家的感觉。从车窗望去,书中的每一座建筑的照片在此时就如幻灯片一样,在眼前真实的呈现出来。

进城不久,就到了我们最后的目的地Walther-Rathenau高级中学。学校的师生拉着欢迎的横幅在校门口等待我们。下车后大家都在寻找接待过的那位同学。我看了一圈,并没有发现Dominic。突然有人拍了我的肩膀,原来是Kate。她告诉我Dominic下午有足球训练,会在家里等我。通过她的介绍,认识了Dominic的妈妈与妹妹。与他们一同上车后,穿过一条林阴道,很快就到了他们家。一座当地很平常的二层小楼。Dominic和他的父亲站在门口。半年后再见到他,一点也没变。我们互相拥抱,有好多话想对他说,但突然哽咽住了。此时我在心中默默的向上帝祈祷:就让时间定格在这里吧,我不喜欢那种六天后离开的感觉。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但事实是,离开的那天,泪水夺眶而出……

Dominic一家人住在楼下,安排我住在楼上的客人房,并告诉我了各种用具的使用方法。在屋里参观了一下,家中到处都是和谐与安详的气氛。绿色植物和简约的装饰物随处可见。我拿出中国结送给他们。一转眼已经挂在了他们的床头。在一个玻璃柜中看见了去年我送他们的礼物:象牙筷与绸扇。他妈妈告诉我,每当有客人来,他们都会“炫耀”一翻。

放好行李,时间还早,我提议到小镇上去走走(Dominic家住在Schweinfurt城郊)。这个小镇的建设与卢森堡一样巧妙,建在一个山谷里。我们沿着脊线向山上走,回过头来可以看见小镇中心的教堂。他问我明天早上的礼拜我要不要去。我欣然答应了。再往上走就是成片的油菜花地。映衬着远处的森林与高高的碧空,拌着雨后泥土上飘散出的清香,好像那梦中的花园。我和他开玩笑:“油菜花开的时候,会有许多精神病出现的。”他也这么回答我:“是精神分裂吗?那一定又是一位伟大的哲人。”

傍晚时分,我们围坐在桌前吃他妈妈自制的比萨饼。吃饭时确实吓了我一跳。吃完饭的时候,每个人的餐盘都和刚洗过一样。只有我的盘中还有残留的汤汁。看到这样节俭的生活作风,真的好惭愧。饭后他帮我把前些日子拍的DC刻成了光盘。还和他玩了一会电脑游戏,是他来杭州时我帮他买的《星球大战》。记得自己电脑里也在玩着这个同样的游戏。到了十点多,我有点累了,就和他们道过晚安上楼去睡了。

一个人在这么大的房间里,更听不到窗外街上汽车与行人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静,自己竟然不敢关灯入睡。一闭上眼睛,就想起小艾,想起那个遥不可及的德意志兰的梦。想到这座1.5万人的小城,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再加上那一望无际的原野,多变的天气。仿佛整个德国之行带着些许忧郁。总在想,如果将来真的可以居住在这片土地上,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己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喧闹,就再也无法接受这样的平静了……

时间已经是八日早上,起来后给家里发了个报平安的短信。吃过早饭后我和他妹妹Verena一起去教堂。走进教堂突然闪现在我脑海中的是马丁·路德。他与加而文教的那场改革对欧洲宗教特别是德国宗教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在杭州也参加过天主教的主日礼拜,那繁琐的程序与装饰让我记忆犹新。但今天走进这座新教教堂,没有了过道边的祭坛与偶像,仍然保留主坛与基督像。

我们进去时,礼拜已经开始,神父正在讲进台经。第一次听到用外文诵读的礼拜仪式,熟悉而又陌生,被这神圣的场面所感动。接着是唱希腊文的慈悲经,当地没有唱诗班,是由音乐指挥带领大家的。接着我们屈膝听神父讲使徒书信与福音书信。看到一个有脚伤的小男孩,还是忍着痛由父亲搀扶着跪下。看到着样的情景自己的心中都很矛盾,有些言语是不能表达的,只能永远留在心中,不去打扰那些可怜的心。于是我也融入了这个精神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另我惊讶的是始终没有向圣徒与玛利亚祈祷。在最后领圣餐中也没有神甫代领的习惯场景。唯一遗憾的是讲解,注释圣经的时间太少,其实圣经的讲解应该是最重要的。礼拜结束走出教堂的瞬间,仿佛自己已经是一个信徒一样。或许我将永远不是,但对于基督,我会带着一种敬畏的心去永远向他祈祷。手里紧紧握着十字,在为小艾祈祷:让握快些见到与你有关的世界……

回来的路上,Verena问我有什么感想。记得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宗教仪式是不能代表我们回应上帝的爱的,真实爱上帝的人,是对人类的苦难有爱,其他的都不再重要了。基督教在你们的社会中净化了大家的心灵,这在东方世界是很期待的。”她惊讶的盯了我好久。

中午回到家吃了一种好奇怪的食物,一种土豆饼。用土豆粉作成的和糯米一样的食物。在德国这几天品尝了好多美食,自己最喜欢培根和奶酪。下午我们去镇上的体育馆打保龄球。充实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九日吃过早饭,我和Dominic乘公交车来到他的学校参加校方组织的欢迎仪式。德国的学生乘车是免费的。他告诉我一张学生证就和信用卡一样,坐车绕德国一圈也就几十欧元。而对于没有这样优惠的我来说,坐一次去他学校的公交车就和国内打的一样贵。

走进学校大厅发现那块大家签名的横幅挂在正对门的墙上,并在上面发现了我们的名字。回想起半年前的离别的情景,感慨时间流逝的太快。“叮咚,叮咚!”拉玛校长风趣的模仿上课铃声提醒我们去拍照留念。之后我们参观了城市的博物馆与两位画家的作品展。

德国学校下午放学都很早,我们两点种就放学了。这在国内是无法想像的。更不用说一天只有七节课了。而对与国内走形式一样的广播操更是让人好笑,在他们眼中我们就和动物园里的动物在活动一样。Dominic就曾问我:“你们的体育活动时间在哪里?”我回答他:“在梦里。”

放学后他本来是要去参加足球训练的。因为有我这个客人在,他就决定带我去城里逛逛。走在大街上,一点都没有是城里最繁华街区的感觉。我们在一家冰淇淋店前坐下,品尝着美味。德国的五月比国内气温低,大家还都穿着长袖外套。但对于喜欢吃甜点的欧洲人来说这丝毫挡不住冰淇淋的诱惑。在欧洲的所有商品对与人民币来说都是奢侈的,换算成二十元一瓶的矿泉水还充满了碳酸。

他是个万智牌高手,我也就买了一副德文版的当做纪念。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放学后又逛了几家商店,我买了一些纪念品。

回家的路上我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写着“USA ARMY”的标牌,于是问他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这个城里确实有美军驻扎。并不是一个基地的形式,是一个租地。二战结束美国撤军的时候作为交换条件这里租给了美国。现在就像是一个美国人社区一样,只是不对外开放,还有真枪实弹的美国大兵。看到那些铁丝网围去的城市三分之一的土地,突然想到我国的那两个特别行政区。相比起来我们这代是幸运的,大陆上再没有留下任何会被重新揭起的伤疤。而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他们的前人的错,为什么要后人来承担?不想过多的谈论政治,就像我给她看杭州抗日游行的照片时,他那种带着愧疚的平静一样。我也要学会平静,为什么总向后看呢?历史本来就没有完全的真相,活着的人只要不再重蹈死者的覆辙就足够了;覆辙是前人无法挽回的错误,只要还活着的人们心中还都爱着我们这个地球家园,就足够了!

已经在Dominic家中住了三天了。十日早上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天文台,位于学校教学楼楼顶的天文台为在校生提供观察天象的场所。因为是白天,望远镜里可以看见的只有蓝天。天文老师和我们开玩笑:“你可以在白天来这里看看对面楼里人家中饭都吃些什么。”当我问起关于第十大行星的看法时,老师说他梦想自己会发现第十一颗行星。接着我们听了一堂关于欧洲艺术的课。下午我们去城郊的高尔夫球场玩球。许多初学的同学手上都磨出了泡,但又十开心的一天。

放学时带队老师告诉我让我明天在去参观市政厅的时候和另一位同学合写一幅字送给市长。最后我们决定写“友谊”二字。回到家又想起要学德国国歌,就叫Dominic帮我下载了歌词和MP3。一开始我用英语音标背歌词。好不容易的背完了才知道我背错了段数。我背的是那首完整的歌的第一段,而现在的国歌是第三段。因为是纳粹时期创作的歌曲,第一二段是其他国家无法接受的内容。这个插曲就像Schweinfurt城中还有美军驻扎一样让人感觉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直到现在听到德国国歌时就想起:Deutschland,Deutschland uber alles,Uber alles in der Welt……

上午我们上了一堂关于德国历史与政治的课。再一次听到一个德国人讲述家园的故事,从他的英语中不时的蹦出几个德国历史术语。从民族的建立到德国的第二次统一。其实我有好多想问的问题。但又怕再次揭起那还未痊愈的伤痕。

接近中午,我们来到市政厅。这座市政厅是修复过的现代与古典结合的作品。对与一万五千人的小城来说,每一位外国友人都是贵客,市长要亲自接待。想想杭州这座百万人口的大都市,Dominic来杭州的时候要是想见市长,那就得在我家里“定居”几年。市长是一位中年女士,风度翩翩。在做了短暂的欢迎致辞后就和我们一起聊天。最后我写了一幅书法“友谊”送与市长。在第二天,我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了我写的那幅陋字,实在惭愧学艺不精。

吃过中饭,看了行程表后得到消息,下午要去看的那场比赛是中国U-20青年队与德国队的比赛。我们都开始激动起来。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一面国旗。我们进场后突然发现一位老先生手中拿着中国国旗。他看见我们赶快让我们过去,并把国旗借给我们:“年纪大了,挥不动了。”后来知道他是侨居在这里的福建人,听说又中国队的比赛就赶来了。在异国能看到自己国家队的身影,大家都很激动。好几个同学把嗓子都喊哑了。但让我们失望的是,在全场唯一一面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中国队的队员们却始终没有靠进过,即使在进球时,他们只会冲向狂热性感的德国球迷与高高夹起的摄像机……中国足球的素质是它永远无法逾越的那道砍!这天晚上,老师告诉我们这场比赛国内有直播,大家都在电视中看见了我们手中飘扬的国旗与沙哑无助的助威声……

这天真的好累,回到家很早就睡了。想到还有两天就要离开的时候,躺在床上却又久久不能入睡。我的泪水又一次轻轻的滴落在手心里,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为谁而哭泣。

早上我们去参观Schweinfurt城附近名叫Wuerzburg的城市。这里和Schweinfurt一样,也曾是教皇的直辖市,有许多教堂。而且这里的大学在全欧都很有名气。我们参观了一个小皇宫与许多教堂。真希望自己能长期住下来,去细细品位这里的文化与宗教艺术。中午我们来到了Schweinfurt城内最大的工厂FAG。这里主要生产轴承,小到电脑,大到航天飞机的轴承自己都可以生产。而且还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就如同学校一样,毕业的学生都是高级技工。想起我国北方的老工业基地,哈尔滨的轴承厂真的应该向这里好好学习一下。

一转眼就到了要告别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一起随堂听课并参加了一场足球友谊赛,然后是下午的告别演出。在最后的演出上,我们齐唱《同一首歌》。这首歌从初中一直唱到现在,真的不敢想像,会飘到彼岸。歌声响起时,不仅仅是因为就要离开的依恋。而还想起初中三年的点点滴滴,是过多的懊悔与希翼。每当大地呼唤我们,每当回归之路召唤我们回家,每当床榻示意我们不知疲倦的人休息。总觉一天结束的如此无奈。就象这就要结束的德意志兰之行一样。但它不意味着告别和畏惧屈从。反而让人带着感激之情,贪婪的品位最深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听到学校低年级学生齐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听到身边的同学在轻轻啜泣;听到远处教堂悠扬的钟声;听到Dominic安慰我的话语……一切都结束了。那天同样写了一幅“清水长流”送给校长,也写了一幅送给Dominic全家。记得落款时我时这样写的:卢越书于德意志兰的家中,赠给多米尼克全家留念。”那天晚上他们带我们去了酒吧,记得我真的醉了……

十四日早上来到学校集合,前往法兰克福登机回国。离开家的时候,Verena画了一张好大的太阳送给我,并送我教堂珍贵的礼物。在学校门口,Dominic用蜡笔在我的脸上画了一个德国国旗。上车的一瞬间,我扑过去和他拥抱,转过身泪水就这么滴在了他的衣襟上。坐在车上,缓缓的启动。我没有回头,但却看见Dominic与Kate相依向我们挥手告别的情景。同学把德国国旗横挂在车梁上,我们都哭了……但却不知泪水为谁而流。

带着许多的遗憾自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往下写,或许这只是刚刚开始。太多的不完美,太多的依恋,就连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眼眶还是湿润的。飞机在我们降落的地方离开了,离开了德意志兰。又是七万公里的思念。当时真想叫出来:小艾再见!或许我再也不会回来。就象我们无法预测自己下一秒会遭遇什么一样,曾经告诉我:I can not take things for granted. We always say “see you later”. One thing I have realized from cancer is that you can not ever say for sure. Things change in the blink of an eye. And how about many years? We never know when our time here will be over. 我想回答她:I try to learn from what happened in these years afterwards. I know that I can not live by it. All I can do is just live!

耳边听着《Golden Key》。想起Dominic离开时的情景,那时听了无数遍的《My Bonnien lies over the ocean》。打开送给我的礼物,是一枚十字架,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星期天早上的邂逅,我会遵守我的诺言,为她,为他们永远的祈祷。

回到正常生活中已经好几天了,但每当翻开可以钩起回忆的物品时,眼睛重是湿湿的。恨自己没有完整的记录下这次旅行的全部。害怕以后再也不能踏上那片土地,再也见不到德意志兰的家人。无数次看到自己右手腕上那个“WEST”酒吧的印记再慢慢淡去,一切都如此的消失在记忆中了。现在脑海中疲乏的辞藻再也无法去形容那时的心情了。回来后听到的所有可笑的言语就这么忘却好了。我们都累了。

看见Dominic用左手写下“中国”二字。我也写下了“Deutschland”。他对我说:Stay as you are. But: there is no need to be sooo shy, come on! 我想对他说:No matter what is the ending going, Everything will be a new beginning.

那封给Dominic与Kate的信永远的飘在风中了。再见德意志兰,再见,我的德意志兰,再见,我的Deutschland!我长大了。

后记

现在真的放下笔的时候才发现我的文字才刚刚开始。欧洲之行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邂逅惊奇与开阔视野,原本就带着以后要去那里学习的梦,更重要的是那里有我的好朋友的回忆。回国已经三个月了,进入高三再去回味此行总觉得好笑,但又不知怎么用言语来表达烦乱的思绪。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学生,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我们只有沉默在无尽的自责与悲哀中。

此行的几位同学现在已经开始准备高中毕业出国的各方面资料。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但我们要说明的是,对于现今的高考制度的逃避就不代表我们自己是弱者。不是的弱者与失败者才会选择高中毕业去国外求学的道路。前些日子认识了加拿大多伦多一个预科学校的校长郭光道先生。我和他提及关于高中毕业出国的事情,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建议我高二结束就出国,也就是今年九月。他为我分析了各方面因素,但最后我还是决定我要参加高考。十二年的学习是为了什么,应该是为了给我痛苦但我们却又深深爱着的高考!

国家历史简介:

德国:日耳曼人(German)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之为日耳曼人。大约在公元前半个世纪,大部分日耳曼人开始定居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该地区称为“日耳曼尼亚”。“德意志”一词来源于古德语“diot”一词,意为“人民”,是指生活在法兰克王国东部的日尔曼部落所讲的方言。公元800年,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法兰克大帝国。大帝国中有许多讲德语的日尔曼部落,这些日尔曼部落人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德意志”。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兰克帝国随即分崩离析,在瓜分各种遗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东、西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政治分界线大致就与德语和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今天的法国,而讲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的就逐步演变成德国了。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人们习惯上以公元911年作为东法兰克帝国向得意志帝国转变的开始,在这一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选为国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便是古德意志帝国,或称为第一帝国。1806年,帝国被拿破仑一世推翻。二帝国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它是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起来的。1870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击败法国,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第二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由于共和国宪法是在魏玛城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一般称之为《魏玛宪法》,因此这个共和国又称为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为首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上台执政,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第三帝国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国,希特勒自称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宣告完结。德国为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5月,在美、英、法合并的西占区通过《基本法》,宣布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9月建立政府。同年1O月,苏联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后期,在东西方关系逐渐缓和的氛围中,东西德国日益走向统一,1990年7月实行了货币统一,1990年10月3日实现了政治统一。

荷兰:16世纪前的荷兰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568年爆发延续80年的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兰共和国(正式名称为尼德兰联合共和国)。1648年西正式承认荷独立。这以后荷兰进入辉煌年代,17世纪曾为海上殖民强国,最为有名的就是“东印度公司”。1795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军入侵,荷兰成为法国的附庸国。直至1814年脱离法国,翌年成立荷兰王国至今。

法国:早在公元前高卢人就生活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他们发明了收割机、木桶、四轮马车和铁剑。公元前50年,罗马皇帝朱利叶斯·凯撒征服了这一地区,定都于里昂。公元五世纪起,法兰克人进入这一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法兰克王朝,一直延续到十世纪。987年,雨果·卡佩,法兰西岛领主,加冕成为国王,开始了漫长的法兰西王朝,至17-18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兰西达到封建社会鼎盛时代。

1789年7月14日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起义者攻占巴士底狱。此后曾先后建立过五次共和国和两次帝国。分别是:1792年君主制被废除,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史称第一帝国。拿破仑的军队曾经横扫整个欧洲,后来在俄罗斯战役中法国军队的惨重伤亡导致了拿破仑的下台和被放逐。但他后来曾再次统治法国,但仅一百天后,他就因为滑铁卢战役失败而再次退位。1815旧君主制在法国复辟,至1848年再次爆发大革命,导致了君主制的最后崩溃。建立起了第二共和国。其后拿破仑的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上法国总统,通过公民投票和政变方式当上了皇帝,号称拿破仑三世,史称第二帝国。1870年的普法战争失败导致了第二帝国的覆灭,1871年成立了第三共和国并建立了国防政府。同年发生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义,但起义被血腥地镇压了。1940年6月18日夏尔·戴高乐发表了广播讲话后,被公认为法国抵抗运动的领袖和象征。他在1944年至1946年间任政府首脑,建立了第四共和1958年,夏尔·戴高乐将军重登历史舞台。他设计并建立了加强行政权的第五共和国体制。即建立了人民普选总统制。

卢森堡:卢森堡(Luxembourg)位于欧洲西部,德国、比利时和法国三国积之间,是一个内陆国。在公元前曾是高卢人的居住地,公元400年后日耳曼人入侵,先后成为法兰克王国和查里曼帝国的一部分。公元963-1354年,先后为神圣罗马帝国阿登伯爵、卢森堡伯爵和卢森堡公爵的自治领地。15-18世纪历受西班牙、法国和奥地利统治。1815年维也纳会议决定卢为大公国,由荷兰国王兼任大公,1890年前拿骚公爵阿道夫成为卢大公,彻底摆脱荷兰国王的统治。

比利时:比利时王国(The Kingdom of Belgium ),位于西欧,北连荷兰,东邻德国,东南与卢森堡接壤,南和西南与法国交界,西北隔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比利时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公元前克尔特族的比利其人在此居住。公元前57年起为古罗马人、高卢人、日尔曼人分割统治。9—14世纪被各诸侯国割据。14─15世纪建立了勃艮第王朝。随后又先后被西班牙、奥地利、法国统治。1815年维也纳会议将比利时并入荷兰。1830年10月4日独立,并选择了一个德国人、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王子利奥波尔德作比利时第一任国王。1933年完成国家体制改革,正式实行联邦制。

……

2005/08/05 FreeFlew残月 待续

TOP

彼岸の清野@2007 http://www.freefle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