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工作的八个小时里总会有忙里偷闲的时候,一些优美的音乐,总能让自己陷入沉思。到了傍晚,吃过晚餐就什么都不想做的,有时候还会不自觉的想起白天的工作,然后呆呆的和叶叶一起看电影、电视剧。连一些单机游戏都不想去碰,一门语言学了这么多年,连个入门的水平才马马虎虎。然后话说今天是国际女性表白节……(⌒_⌒)表示与偶无关……乃们要是看到神马女生表白的场景请拉上偶围观一下吧v(。・ω・。)ィェィ♪

昨日微博里在讨论郑州十八中制定了28条“阳刚男生”德育教育标准和德育规范,我突然想起多年前的一本为《拯救男孩》的书成为畅销书, “拯救男孩”的概念流行起来,无论其始作俑者的本意为何,但公众更多关注的,仍然是所谓“不像男子汉的男孩子”。在这种声浪中,强调着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甚至有这样逻辑混乱的论述:“男孩的天性决定了他必须与运动相伴终生。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更没有男子汉。没有运动的男孩一定是问题男孩。”公众热衷于基于生理性别差异基础上的二元划分,以基于生理差别来强调“阳刚之气”。评点: “拯救男孩”的概念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其理论基础是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推崇,以及对男性气质生物决定论的认同,并且构成了与性别平等追求的对立。当代男性气质研究认为,男性气质多种多样,不同的男性气质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划分。如果一个文化规定了支配性男性气质是正确的,其它的男性气质表现都是“不足”,需要被“拯救”,那这个文化便不是开放的文化。一个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果采取敌视或“拯救”的态度,我们会认为这个社会才是需要“拯救”的。 “拯救男孩”所倡导的理念,均是与这些社会性别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的。当倡导男女性别角色径渭分明的对立之时,也就在进一步强化着两性的差别,通过文化建构着两性间的距离,使得追求性别平等的人类理想更加遥不可及。与鼓吹“拯救男孩”相反,我们愿意倡导“兼性气质”,理想的人应该兼具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气质中的优点,而不应该作性别的划分。如果是美好的品格,又何必分男女呢?

今天同事发我一句话:“伟大的作品,并不等于伟大的人格。他们往往把生命中提炼出最精彩、最动人的那些,都留在作品里奉献给这世界,自己面对劫余的废墟和飞灰。我们无需为他搞砸了的事情寻找托词,人毕竟不可能活成一句口号、一个符号。想通这一层,我们才会继续爱他——连同他的失败、他的不完整,还有他搞砸的一切!”突然让我想起了川端康成还有那些我喜欢的作家、学者。我的毕业论文里所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层含义,如今让我释然了……